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梁帝身为南朝社稷主,本该受国之垢,却沉迷拜佛诵经,甚至多次出家,该承担的君王职责不承担,做不到善始善终理所当然,以至于为人所趁,导致江山倾覆,连累百姓受苦。”
宇文温闻言点头:“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朕,当引以为戒。”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两位是一唱一和,但文武百官,无论立场是崇佛还是反佛,都无法心生鄙夷:天子可是摆开堂堂之阵,对梁武帝之得失进行分析。
并不是一味地将责任推到崇佛上,而是从一个国君的“本份”切入。
一国之君,可以有自己的爱好,崇佛也好,崇道也罢,只要以文武治国,不荒废政务,其实都没关系。
但是,若不务正业,成日里想着出家,大规模兴建佛寺、剃度僧尼,以至于影响国力,那就是不务正业,搞出祸事又有什么奇怪的?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乱世中君王都活活饿死了,寻常百姓的日子又能好到哪里去?
按照二刘以《板》、《荡》为例的解释,梁武帝不得善终、梁国百姓家破人亡,最大的原因,是梁武帝身为君王却“不务正业”。
至于佞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