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孙中山能够成为革命者中的领导者,也决不只是有“伦敦蒙难”的经历。
而且孙中山长年生活在海外,由其是在美国生活的时间较长,对美国的政治制度有一定的研究,因此在和夏思 痛的交流中,把什么民主、自由、法制、三权分立等等概念都说得头头是道,这也是其他革命者所不具备的能力,而这些概念夏思 痛在华东政府也听到过一些,于是他认为孙中山和海外华人的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希望能够促成孙中山和海外华人的合作,共同商讨中国革命的大计。
孙中山到也有意去青岛访问,见一见海外华人,协商双方合作的事宜。不过在1903年底,孙中山决定去檀香山,原来这些年来孙中山都在日本发展,而兴中会的创办地檀香山却被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会所攻陷,不少原来兴中会的成员都改弦易辙,加入了维新会。看着自己的革命发源地后院失火,孙中山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必须赶回去救火,因此访问青岛之行只能延后了。
而进入1904年之后,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因为华兴会、光复会的重要成员先后都来到日本。
华兴会的创始人黄兴原是日本留学生,在日本学习军事。1903年为抗议沙皇俄国侵占中国东北,黄兴组织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