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的只是,此时的他们,是否忠君爱国?是否会勇于杀敌?
最为关键的是,满腔热血的这些年轻,十几二十多岁,有着极大的可塑性,特别是在思想方面。
之所以有着这样的态度,原因很简单,有着现代历史学者灵魂的“崇祯”,深深地知道,如果予以相应的信任,给予武将同等的重视,他们就会粉碎碎骨的报效国家,何谈叛国投敌?
士为知己者死,不外如此!
这些言词虽多,但却是在崇祯的脑海里一闪而过,等到吴三桂说完之后,崇祯轻咳了两声,以彰显自己的存在,进而总结性的说道:“吴三桂说得不错,如果每个将士都是奋勇杀敌,怀着誓死报国的决心,临死之前,也要拉一个敌人垫背,在辽东,朝廷何至于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如坠泥沼一般?”
“纵观朝廷数次北伐建奴,不仅仅是败多胜少,连连失利,还让建奴的实力越来越强,反而让鞑子获得了大量的物质和军事器械,没有达到一点将其削弱的目的,凡此种种,难道还不值得深思吗?”
点到即止,虽然崇祯没有再说下去,但最后的一番话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不禁暗暗猜测,恐怕辽东的水不仅浑,还很深,远没有那么简单。
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