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的内容。”
“毕竟,除了之、乎、者、也等断句的语气词以外,那些庄稼把式能够勉强分得清,像其他没有这些语气词的句子,他们根本就看不懂,必须有读书人在一旁解读。”
“要写出这样的告示,只要是一个识字之人,就能看得懂,这也太难难了,也是千百年来困扰读书人的一大难题。否则的话,在私塾之中,认识书中的字,也不会让夫子一句一句的教了。”
......
整个过程中,崇祯都是认真地倾听着,没有任何的反驳,也不会去辩驳,因为他知道,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的标点符号的。
因此,虽然有文字,有书籍,要想看懂一本书,要想断句,判断到哪里是一段话,都需要老师的口述,念一遍,解释一遍,方能读的通,读得懂。
否则的话,若是随便拿一本书,给那些读书人看,他们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先研究一番,弄懂一篇篇文章的断句,然后才能去理解,不然,根本就可能立即阅读。
当然,像朝廷的文书、人与人往来的信函等等,之所以能够看懂,就是在于,书写之时,在一句话的末尾,都会带着语气虚词,比如之、乎、者、也、呜、呼、哀、哉之类的词语,从而替代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