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的。
杜中宵的官职再升,就有恩荫名额了,他家里人丁稀少,十之八九就要便宜十三郎和罗景。不过这种小官不用太羡慕,职权不大,事情不少,就是份吃皇粮的工作罢了。
庆历新政的时候,范仲淹等人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觉得恩荫过滥,大力裁撤。可实际上折腾一番过后,没过几年,就一切如旧。学历史的时候,针对宋朝的恩荫,书上也大力鞭挞,认为是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杜中宵开始也这么觉得,后来就想开了,其实有什么呢?有恩荫之权的官员,满打满算不过几百人,能够恩荫多少名额出去?几千?对这么大一个国家算什么,这种事情根本就防不住。
恩荫的说是官,其实大多不过是前世的公务员而已。就是那个时代,,把这些历史上的弊端从头到尾批判了个遍,作为一个实任的市厅级官员,谁没有塞十个八个公务员。现在只是摆在台面上,没有这种明面上的制度,私底下一样地龌龊。政治上的问题,本就不在这里。
说是冗官冗吏,其实朝廷的财政支出,十之七八是军费,再扣去杂七杂八,有多少是因为官吏多了不够用的。这个年代的官吏并不多,真正有问题的,是有多少人占着位子不做事,或者不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