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诸于文字,多是谚语、浅显韵文之类,像这种通篇大白话的文章,倒是少见得很。明显这也不是教化的内容,几人只是看个热闹。
这并没有什么不好,铁监无非是把以前街边白壁上的内容印到报纸上,丰富细致许多。这样做的基础是百姓识字率高,一般地方州学县学都没有普及,想学也学不来。
天色还早,杜中宵带着四人,进了铁监。工厂是铁监最大的特色,这才是他们参观的重点。
跟在几辆运矿石的轨道车后边,杜中宵带着众人,到了一座新建的冶铁高炉的厂房。
一进大门,看见前边顶部伸出房外的高炉,几人都赞一声。随着蒸汽机的使用,鼓风和运输物力都由机器代替了人力,新建的高炉比最先建的高大了许多。这一座高炉,每日产铁比最先建的那一座多了十倍不止,用的人力却相差不多,代表铁监新的生产力水平。
此时正是春天,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时候,场房里却热气逼人,不一会汗就流了下来。
不大一会,就见瀑布一样的铁水从高炉里出来,被运到旁边的炼钢炉里,欧阳修叹道:“冶铁炉我也见得多了,一日数炉,所得不过几千斤。这般冶铁法,如江河奔涌,连绵不绝倒是第一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