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时间,便就扔掉。”
康员外听了就笑:“提举官人好大手笔,能做成这件事情。我们到榷场买茶,有时场里的茶有陈积五六年之久的,已经与泥土无异。榷场分毫不敢扔,全都抑配给我们。买茶的哪个愿意?那里的提举官人便说,这茶都在账上,哪个管虚耗了数目?”
入宋以来,茶法几年一变,已经变了不知多少次。但万变不离其踪,就是官府掌握茶的收购、批发和运输,低价收购,高价卖出,利润称为茶息钱。理论上说,茶息钱是很高的,一斤五六百文。一斤茶赚这么多钱,根本不切合实际,不管什么茶法,每过几年便运行不下去。有了新的茶法,茶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总是会很快找出其中的漏洞。茶息钱只存在账册上,其实并不存在。最常见的,一是虚估,再一个就是陈茶。账上看着那么多钱,其实都是库里的陈茶,五六年还不算离谱,十年八年也是有的。这些可不是后世的陈年普洱,几年就烂得跟泥土一样,完全不能用了。
茶法不切合实际,商人总能找到漏洞,过几年漏洞越来越大,官府无利可图,只好改换茶法,不断循环。如果把所有的漏洞全部堵上,商人无利可图,就没有人做这生意,茶又卖不出去。
康员外说的抑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