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实际的统兵权。禁军中真正意义上的统兵官,几万人的厢都指挥使都近于虚设,真正有统兵权的是营指挥使。一个人参军,哪怕从士卒做到管军,做到了武将之极,同样既没有带大规模兵团的经验,更没有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为了稳固皇权,太宗之后最少采取了两条最根本的办法。一是收买,武将的待遇要强于文官,但升迁比文官慢,不过一旦有军功又快于文官。再一个是把最需要组织能力的军队,变成了一盘散沙。时人所说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归根结底是一个组织力的问题。营以上,禁军就没有组织能力了。不是军官能力的问题,而是在制度上就没有组织,这样的军队神 仙领着也难打胜仗。
文人统兵,根本的原因,不是抑制武将,而是武将在帅一级是空白的,只能用文官填补空缺。文官好歹还有组织的概念,大部分武将那是连概念都没有的,朝廷教的只有临阵授图。
狄青为什么被皇帝看重?就是认为他有为一路主帅的能力,是证明以前军制没有问题的稻草。虽然在西北的时候,狄青从来没有作为一路主帅统兵打过胜仗,到底各个位置都做过了。一定要狄青做南征的主帅,就是要有战绩,证明这是一个合格的主帅,一个从士兵到枢密太尉的主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