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身还有一些余温,炮口还在缓缓冒着青烟。
炮身进行了抛光,呈现银白色,入手十分光滑,和一般红衣大炮坑坑洼洼的手感完全不同,其光滑程度,甚至还要远甚于俄国人的十二磅炮,仅这一点,就能看出这门炮性能之优越。
炮身整体大小与十二磅炮趋同,远远轻于红红衣大炮。黑火药点燃之后,总会有一些残留,故而每次发射完之后,都要清理炮膛,胤祚从炮兵手上拿过了缠着棉布的木棍,亲自做这个事情。
通过手上的手感,可以感觉出来,这门火炮的内壁也是极为光滑的,这就意味着火炮的气密性更好,且更加安全稳定,不易炸膛。
如果说外表的光滑,还可以通过抛光打磨完成,内壁如此光滑,就足以让人啧啧称奇了。
大清铸炮是使用的泥模,虽然经过烘干,但泥模里还是有水分,灌入铁水后,高温使得泥模的水分变为水汽,水汽进入炮身内,就使得炮身表面呈现蜂窝状的坑坑洼洼。因此为避免炸膛,就需要加厚炮身。
这就是为什么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一门上万斤的大炮,射程还不如英军清表火炮的原因。
古大匠的表情一直是笑眯眯的,已经准备接受胤祚的夸赞和赏赐了,但等了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