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修真小说 > 不聊斋 > 第三十六章:又死
这般“之乎者也”,国情如此,就像另一时空的学生时代,要写八百字的命题作文,抛出一个论点后,就得陈列一排溜的例子,以此为论据,证实该论点的正确与否。

    这是一种作文模式。

    在殷国,科举考试上,做经义文章,也是如此。

    陈唐今非昔比,他读完陶昊的十多本笔记,等于上了四、五年的课程,博闻强记,随口捻来,极为熟练。

    这一堂课,陶昊也在上。其实这是他连续三年,第三次听同样的课了。没办法,晏子三论是科举考试的一个重点内容,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还得理解透彻。无奈这本经义原著颇具辩证逻辑性,而且十分艰涩繁杂,后期对其注疏过的专著便近百本。

    这么多的释义,其中互相之间,还有不少矛盾说法,这使得很多生员都难以把握。

    光背书,就足以背死个人了

    其实考试的经义原本,每一本上的字数的确不多,问题是由此延伸衍生的注释解读太多了,一句三五个字的原文,动不动就得用一整篇文章来说明,洋洋洒洒,陈述见解。

    如此,叠加起来,要背熟研究的书就比一人高了。不懂科学方法,脑子又不是天生强悍的人,只能靠死背硬记,实在辛苦艰难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