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名人刻款,有的在底座上,有的在石头上。
从内容来看,如果字迹与当事人对不上号,语气语句与当事人身份不太吻合,甚至出现错字别字(特别是繁体字,有的古代也有简体字,如几案的几字,与数量词的几字,前者不用繁体,后者必用繁体),包括落款年份与当事人的经历不相符合的话,必假无疑;从字口来看,其实也是能够找出破绽的。
一般过去刻款往往字口深峻,刀法利索,凹陷处包浆并不明显,新刻款往往笔力不逮,犹疑拖沓,字口内也有包浆。
比较复杂的是所谓的“老冲头”,也就是说石与座皆老,但当事者刻款不真,是旧仿,这是拍卖市场上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有的是后人仰慕其名,更多的恐怕还是以售其奸。
虽然也有价值,但如果要按照当事者刻款的名头来定,往往是有问题的——不能称其为文物,因为真正流传有序、信而有征的所谓古代名人藏石,是屈指可数的,绝大多数名款无从考辨,也无法证伪。
如2008年4月香港苏富比“道法自然:翦淞阁重要赏石收藏”专场拍卖,以38475万元成交价打破古石拍卖纪录的“元·玉山璞·黑灵璧石”,因为石背有元代顾阿瑛的刻款“群峰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