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神泉,3月在南澳岛东北渔场和东南渔场形成渔汛,至4月结束。秋汛自8月开始,鱼群从福建南部沿海一带进入广东沿海,由东北向西南进行洄游。9月抵达饶平近海和南澳岛西南沿岸,10月出现于神泉甲子,11月到达汕尾,12月在平海澳头(大亚湾内外)附近,1月份开始向外海逸散。粤西群10月初从吴川等附近向硇洲岛南北产卵场游去,11月为产卵盛期,产卵后分成小群,转向深水区栖息,秋汛结束。翌年春汛自2月开始鱼群集结于硇洲岛南面进行产卵,3月为旺汛,至4月初水温上升,正值春雨时期,近岸河口浅海水域盐度明显下降,不宜大黄鱼栖息,鱼群迅速离开,春汛即告结束。
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岛屿内湾近岸低盐水域内的浅水区,水深一般在东海黄海区不超过20米,但在岱衢洋产卵场最深可达20~30米,在南海区不超过30米;水色混浊,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内,底质为软泥或泥质沙海区。中国沿海大黄鱼的产卵场约10个,有江苏的吕泗洋,浙江的岱衢洋大戢洋猫头洋大目洋及乐清湾,福建的官井洋东引渔场,广东的南澳渔场和硇洲岛渔场。春汛产卵场水温上升到15~17时大黄鱼开始集群产卵,旺汛期浙江产卵场水温达17~19,20以上(吕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