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在这里划好地盘的几十户商家,也从广东各地送来了工匠和建材,开始在规划的商务区中施工。在临海的这片狭窄平原上,一个由各种商栈仓库所组成的小镇几乎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施工进度甚至超过了胜利港开发初期的状况。
截止1629年年底,新港口已经初具规模,一期工程就已经建造出了可供3000吨级大船停靠的深水码头,而鸭脷洲岛上也已经建好了一片营区,驻扎了整整两个连的陆军和半支舰队的水兵,岛上的岸防炮台也已经开始修建。在一期工程竣工当天,一共有二十七家商户在这里修建的商用设施也同期投入使用。
在海汉有准备的宣传之下,广东海商界早就知道了这个新港口的存在,并且也很清楚其功用——这里就是广东去往马尼拉的航线中,离开大陆之后最后的一个补给站,在之后就必须跨越六七百海里的航程,才能再次看到大片陆地的存在了。
有了万山港这个先例在前,海商们都很清楚应该如何利用这个港口的位置,来实现偷逃税赋,降低转运费用。而且广东的海商们大多知道海汉治下的地区不会有大明官府插手进来,因此一部分原本停靠港岛北边港口的海商,也将其停靠地转到了南边这个由海汉控制的港口来,其中还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