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奇不已,忍不住这摸摸那瞅瞅。而现在的客运车厢已经不再似胜利港到田独刚通车那会儿的状况,有了像样的车车窗,而且车窗还是巴掌大的平板玻璃镶嵌而成,让商人们大呼奢侈——光是这一节车厢所安装的玻璃窗,在大明境内至少能卖出个一两千两银子了。车厢的座椅都是固定在地板上,硬木所制,外层是牛皮包棕榈垫子,坐起来也算比较舒适。车厢里还放了几桶用硝石制成的冰块,以降低车内温度。
当然了,与参观团同一个火车头牵引的另外几节车皮就远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了,乘客只能坐在车厢里连靠背都没有的长条凳子上一路晃荡着去石碌,头上也只有竹席遍的车堪堪能够挡风遮雨,那些家仆随从之类就只能在这种车皮上暂时将就一下了。这几节车皮除了装载运往矿区的劳动工具、生活物资之外,还有数百名要去石碌上工的矿工。不过这些矿工可是有别于在矿坑里刨石头的苦力,基本都是各个采掘的工头和负责矿山技术的技工,才能有条件乘坐火车往返于昌化与石碌之间。真正那些下苦力的矿工,基本都是长住在石碌当地,很难有机会走出矿区。
随着两声汽笛鸣响,蒸汽机车开始缓缓地加速前进,牵引着一列车皮驶出站台,向东边内陆行进。参观团当中很快有人就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