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文。至于行文偏论述而少叙事,现在已经着手改变。如果暂时不能达到预期,那确实是我的缺失,要说一声抱歉。
我一直深信一个理论,那就是历史没有真相,只存在基于史料的假设。这就存在认不认同的问题,关于东晋这段历史,中古世纪的史料本来就很多欠缺,哪怕是大家都熟知的世说新语,其实也存在一个政治立场问题。这给了作者畅想的空间,也给了读者联想的余地。并不存在谁一定能说服谁,如果说一定要固执的相信那就是所谓的魏晋风骨,那只能说你只认同这一个侧面。
我的理解不能让你认同,这是我的浅薄和遗憾。但有一句话要说在头里,莫欺少年穷,我的认知也在进步,实在不必急于一言定死。理解之同情,不褒不贬,我一直在改进行文的情感偏向,乃至于写到历阳之乱的时候,思 路有所游移,甚至于影响到情节的开展,这一点,许多追读至今的读者应该能感受到。
无论说多少,不能提供一个爽快明朗的故事,是一个作者的原罪。但行文至今,关于这段历史,其实也已经有比较体近大众的认知。政治或阴谋确实比较偏阴柔,不够明快,但如果过分渲染军功或是民族情绪,这是一篇毒文无疑。
我不是在为自己开脱,确实偏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