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学子或者畏惧沙场之艰辛凶险、志力不逮,而不敢投笔从戎,搏杀功勋,或是仍然持于世道旧论,认为武事寒卑,只需悍力勇壮便可搏杀出头,才用太过狭窄,不足以完全发挥出他们所学之满腹经纶,因此更乐于求任于政治世务。
当然,也有一部分馨士馆学子勇于投笔从戎如韦轨一般,但这些人能够通过军务技艺考校者也实在不多。毕竟馨士馆学子不同俗流,培养起来也是需要一定的周期投入,一旦从军肯定不会用作寻常卒力,将会直授军职担任兵长,相对的对于技艺要求也就更高。
当然,若说馨士馆学子全无戎才也未免有些武断。像是淮南都督府时期,便有沈劲、桓豁等学子投军从戎,如今也都成军中后起之秀。这几人虽然只是中途肄业,但往往也被视作馆中学子代表。
不同跟同期其余诸人在别的方面建树相比,沈劲等人眼下在军中还远远不称标杆。像是颍川陈逵久从梁王,参赞机要,如今又得授州事,高位可期。另有陈郡谢安,虽然由于丁忧在家、错过这两年大势兴旺,但却风评上佳,多得台省大员称许,一旦归台任事,必将又成一员干将。
除此之外,馆中又有北海王猛之类虽是后起但却已经大迈当时、超越前辈的优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