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访啥啥的。
至于以后怎么办谁也不知道,赵诚也不知道。都只能依靠猜。
赵诚的戾气不算重,现在愿意安分、观望、学习、等待的,赵诚不介意渡过这青黄不接时期后,用红火起来的水泥财政闲养着这些家伙。改造之后能用的那些,重新上岗完全没问题。
至于失去了灰色收入,失去了作威作福权利的那些个坐塘鱼,看不上这点编制和俸禄的,那更好,想走的自己辞职走人就行。他好县衙也好,否则县衙庙太小,养不住这些人。
至于空出来的人员缺口怎么办?
事实上不论古代还是现代,最不缺少的肯定是愿意做公务员的人。
人员渠道赵诚真有些积累,当时带着近两千个泥腿子在工地上服役,赵诚是真有个名单的,哪些是能用的人、哪些是培训一下勉强能用的人,不说绝对精确,但大抵上不会出入太多。
这就是积累,从小事做起的好处。当时那群泥腿子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非常服从赵诚管束,现在像是面临新的战役要打,他们很高兴赵诚能想起老兄弟,于是但凡被选中加入进来的,情绪都相对高昂。
业务生疏不要紧,在此之前赵诚已经为此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计划,现在首批一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