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语出《论语·微子》,第七章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史料上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意思历代有不同的解读,现存最早的古注出自东汉人包咸的《论语包氏章句》,释义为谁会放下手中的农活儿,袖着手,缩着瘦颈,去帮助您寻找先生呢?
东晋陶渊明有《丈人赞》“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超超丈人,日夕在耘。”他则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荷蓧丈人的自谓,并非责备子路。
北宋初年经学家邢昺在其《论语注疏》中认为,荷蓧丈人是在“责子路”。
“五谷”有多种不同说法。《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东汉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东汉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麻无稻,后者有稻无麻。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楚辞·大招》“五谷六仞。”东汉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素问·藏气法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