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那道祖太上老君的渊源,魔头杨骐的来历,我家师祖还是知道一些的。”
“这事,还得从贞观十一年说起……”
暮霭遮山翠,兰幽隐林深。
涧草藏嘶虫,雀语入天云。
途穷山村现,栅拦黄犬吠。
一枝玫灼灼,怒放为谁人?
时贞观十一年春末,绛州龙门北山脚下,花木丛中羊肠道上,清瘦少年杨骐怀揣家师书信,上山寻那两位老神仙。什么老神仙?就两老不死!你说在那下棋不好,在半山崖下!一下十来年…….家师也是,让杨骐每日送茶送酒,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这一送就让他从鼻涕小孩到将近弱冠,学长学弟们个个学有所成赴京城谋前程去了,唯独他就跟着这两老神仙喝点剩酒吃点剩枣,日子可谓惨淡啊。幸好,每天途径山脚下打酒时能看到那个小妮子。这几年来是越发的俊了!前面那首诗就是杨骐某日应景而作。
说来话长,这杨骐虽是布衣,但师承不凡,乃前朝遗老王通王大先生的门徒。先生主张三教合一,广结仙佛,只是此子生性恬淡冷了先生兴趣。便成了廉价的“童仆”。给那些大神大仙们抓痒挠背的事杨骐可没有少做,但那好歹有油水,可自从跟了这两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