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自的户簿,然后县域根据属地汇总,上面的州衙拥有一册州级户簿,州衙继续往上汇总,级别就是道级户簿,贞观年间大唐总共划分十道,所以整个中原拥有十册道级户簿。
这十册道级户簿再次汇总,就变成了大唐户部掌握人口变动情况的参考书,因为古代人口普查极难,所以户簿这东西数据不准,有时候户簿上面记载人口五百万,可能实际人口已经变成一千万,若是时局换成动乱灾荒之年,数字则又会成反向递减的情况,也许户簿上面记载人口五百万,实际人口已经衰减到了两三百万。
正因为如此,所以户簿才显得不太重要,历朝历代虽然年年编订这个,但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把它当做参考。
所谓参考,就是参而考虑的意思 ,为什么要参而考虑呢,因为这东西不准啊。
如果很准,那还需要思 考吗?直接按照户籍所载的数字进行政策制定,何须户部大臣们每年都要争辩不休。
但要说户簿不重要,其实这东西又很重要。
此物乃是人口百姓的最主要记载,属于官方性质的人口普查,天下何其大也,治大国并非烹小鲜,百姓需要田亩,人口需要粮食,倘若某个地方出了天灾人祸,朝廷需要借助户簿推算受灾的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