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的甘甜,而是满口咸涩。
这口卤泉的找到,为夔州盐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剩下的,就是人力。
从“隶籍于井者,以小舟泊飞水”的运水方式,改变为了输卤笕道运输方式。
斑驳的崖壁上,如今被打出一个个紧密相连的柱洞。
源源不绝的卤水,正是顺着这些柱洞上搭建起的输卤笕道,被引入数里之外的作坊之中,那里地势开阔,交通方便,附近还有煤。
竹笕一头连着盐井,另一头则直通作坊里的蓄卤池。
制盐卤水含盐度比海水还要低,如果直接烧制,将浪费大量燃料,
因此还是泼炉印灶法。
“灶以黄泥筑砌,一灶五锅,井水入锅不能成盐,以之浸渍于灶,咸水皆入灶泥之内,次日则掘此灶土,浸水煎熬五日,而灶掘尽。又另行作灶,浸之掘之亦如前法。”
这法子有些粗糙,还是如眉山那般,改用烧过的蜂窝煤球。
简单来说,就是当炉田被火烧到一定程度后,盐工们便不断地将制盐的卤水印入炉田,淋泼在煤球渣上。卤水蒸发水分,使炉渣变成盐土。
如今这里已经半自动化了,有移动的导水竹筒,摇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