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面倾向的变化,即地轴进动。
其结果,造成春分点沿黄道每年西移约五十分两秒,约两万六千年移动一周。
因为它使回归年略短于恒星年,所以中国古代称之为“岁差”。
由日月的作用引起春分点西移并不改变黄赤交角,称为“日月岁差”;由其它行星作用则同时改变黄赤交角,称为“行星岁差”。二者的合量称为“总岁差”。
不过行星岁差影响很小,主要考虑日月岁差就行了。
公元四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在分析古星图和星空时,就发现晋代星星的位置,比古代略有偏移,进而发现岁差,并留下了冬至点每五十年后退一度的记录。
《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
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而大天文学家祖冲之,于公元四六三年所制定的《大明历》中,首次将岁差引入历法计算。
此前的一些天文学家认为,太阳在黄道上每经过一个回归年的运行,又回到上一年的起点上。
而祖冲之经过周密的观测,认为冬至点每四十五年十一个月后退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