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的大炮,调来了十之六七,各式洋枪也有近万支,形成了对淮军的压倒性优势。
方才于大雾之中,太平军的火力优势还不明显,这是太平军一贯的做法——节省子弹。自从上海租界中的洋人与太平军决裂,太平军的子弹和炮弹的来源就变得艰难,虽然可以通过走私买一点,也有设在苏州和江宁的兵工厂可以制造一些,到底是设备简陋,产出有限,对于大的军事行动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全军上下都对子弹格外珍惜。在大雾之中,枪炮没有准头,就不肯放开来打。
现在大雾散去,双方的布置都是一目了然,情形就不同了。太平军的上百门洋炮土炮一齐开火,完全盖过了淮军的二十几门炮,将淮军匆忙准备的简易阵地打得支离破碎。
在这样的炮火压制下,李秀成以整编后的原李文钊部死死扼住淮军的退路,让潘鼎新的数次冲击都无功而返,同时拿自己的中军精锐,猛烈冲击淮军两翼,打到中午,李庆琛的绿营终于顶不住,首先崩溃。太平军由此契入,将淮军各营分割包围,四面挤压。
这一下,战局便再也无法逆转,这一支九千人的淮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自潘鼎新以下,腾嗣林、滕嗣武、李庆琛、周士濂、梁安邦等淮军和绿营的将领尽数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