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称之为“一次性军队”。
究其竟,是当时从军,不过“当兵吃粮”,想激起士气,只能拿“发财”诱惑,所谓“不死就享福”。战争结束,果然不死的,腰包里揣满了银子,唯一要做的事情自然是“享福”,有谁还愿意再去打仗?
还是那句话,“鹰不能饱,饱则远飏”。
这是农业社会军队区别于工业社会军队的最显著的地方。
关卓凡建设、改造轩军,就是要把轩军这样一支诞生于农业社会的军队,脱胎换骨为工业社会军队。
考察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人,在“战后”种种心态行为,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
朝廷派曾国藩去剿捻,曾老头毫无兴趣,拖拖拉拉,哼哼唧唧,说的好听点,叫“位高畏谤、持盈保泰”;说的不好听,就是心气已衰,“见困难就让”。
李鸿章和老师不同之处在于,战争结束,功名利禄愈加热衷;和老师相同之处在于,一样地不想再打仗了。
原时空,平回的重任,朝廷原本想交给淮军的,但李鸿章哪里肯干?这个活计,无比辛苦,没有十年八年,办不下来,一个不小心,死在西北都有可能。朝廷不得已,平回的差使才落到了左宗棠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