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像雕塑出来的一般。
哇哦,真正叫“人强马壮”!
打横望过去,马头跟马头一条线,马尾跟马尾一条线,马背上的人——嘿,还是一条线!
一水儿笔挺的洋军装,一水儿闪着寒光的洋枪!
黑头发、黄皮肤,着洋装、挂洋刀、挎洋枪——可是,比洋兵还精神 !
这是“咱们的兵”啊!
这一切,交织成一副充满异样魔力的画面,令道路两旁的人们如中魔怔。
自礼兵队出现在距大清门最近的人群的视野中,到最后一队骑兵驰出了永定门,欢呼声如同沸腾的海潮,始终回荡在北京城的上空。中间,还夹杂着无数鞭炮的的响声。
许多人还自发在门口摆上了香案,朝天礼拜。
拜什么呢?给圣母皇太后行礼吗?似乎是,又似乎不是。
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情愫,一时之间,当事人自己也不甚说得清楚的。
洋装、洋枪,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既烙着屈辱和恐惧的印记,同时,也是威慑和力量的象征。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洋务”也好,“卫道”也罢,都太“形而上”了,他们看事情,只会本能地着眼于利害相关。当洋装穿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