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基隆的“老字号”,其执照是在《天津条约》签订之前发给的,那个时候,淡水还未开港,作为“淡水附港”的鸡笼,更加没有开港,时迄于彼,鸡笼人的记忆中,只有英国船、美国船、日本船到过鸡笼,因此,执照上,就只写了这三个国家的名字。
鸡笼开港之后,执照上的文字虽未变易,但这个“经营范围”,自然而然,扩大至所有抵埠洋船,英、美、日三国之外,其他国家船只,在该商行购买米食、物资,并不必“先向官府申告许可”。
可是,“黑纸白字”就是“黑纸白字”呀。
幸好,不比煤炭的垄断性——两间煤行之外,整个基隆,再没有第三个买煤的去处了——米、肉、果、蔬和日用品,几间大商行变着花样不肯卖,小商行和小商贩们,既没有亲耳聆听王师爷传达梁通判的训谕的资格,“政治敏感度”也不是那么高,只要法国人肯买,他们自然就肯卖。
当然,说到“品类”和“存货”,单独一个小商家,就真的是“无力满足”了,只好多方奔走,东拼西揍。
最后,采购清单上的物资,终于也都陆陆续续的搬回了船上,数量虽然勉敷所需,可是,品质上,就参差不齐,难以尽如人意了。
这已经叫人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