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坛”了。
建坛的大原则,既然已确定了,接下来,就要如张庭桂之言,着手“相关的准备”了,而这个“准备”,除了设计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钱”。
不管叫不叫“大报坛”,这个坛,都要足够的大,朝鲜的“大报坛”,规制比社稷坛还要高,咱们不能输给朝鲜人呐!不然的话,这个坛,在清国那儿,就没有那么值钱了。
想“值钱”,就得多花钱。
可是,这个钱,从哪里来?
这笔钱,不是小数啊。
翻翻自己的荷包,唉,真正囊中羞涩啊!
都怪天杀的富浪沙鬼!——原先的那点儿家底,都他娘的赔给富浪沙鬼了!
也不能因为建一个“大报坛”就加赋——那样搞的话,好事儿也搞成坏事儿了。
最后,还是张庭桂突发奇想——要不然,咱们向清国借点儿钱?
啊?
于是,就有人便嘲笑张庭桂,说他建这个“大报坛”,不止于“借花献佛”,简直是“借经献佛”了。
不管咋说,大伙儿都盼着“大报坛”早日落成——这意味着,富夷已被“驱逐落海”,南圻已经“重归王化”。
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