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防线,彼此之间,一定要留意相互配合。”
在轩军的作战体系中,散兵坑已被目为“落后”,差不多要退出操典的样子了,然而,以目下的环境和条件,散兵坑却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掩体——既非常有效,土方工作量又非常的小,可于仓促之间挖就。
当然,散兵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彼此呼应不便;即便两个散兵坑距离很近,心理上,坑中的士兵也自觉在“单打独斗”,缺乏堑壕中的那种袍泽之间相互支撑、生死相依的感觉,而对于士兵——尤其是新兵来说,这种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很明显的,散兵坑里的士兵要比堑壕内的士兵承担更大的压力,前者较之后者,因心理防线崩溃、不待命而后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特别是在素质不高、训练不足、纪律性不强的情况下。
可是,世事无两全,对吧?
目下,哪个也没有想到,中法战争还未完全结束,城头山狙击战中的这一小段新防线——包括其掩体——的设置,便进入了陆军军事学校的课堂,成为“因地取材、灵活机动”的一个小小的典范。
好像约好了似的,相关的设置和调整堪堪完成,法军便开始了新一轮的炮击。
不过,这一回,炮击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