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
“陛下,微臣所造的纸之所以价格较低,主要是在原料上可以广泛选取,比如稻草、麦草、芦苇、竹子、木头等等。”徐齐霖说道:“也正是如此,造出的纸可能不是很大,质量嘛……”
在古代比较简陋的条件下造纸,纸张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原材料的纤维长短;纸张的质量也与材料的选择密不可分,而不是工艺上的优劣。
徐齐霖的造纸术改进,主要是改生石灰为火碱,提高出浆率;调制纸浆时加胶,并用硫磺进行漂白。
按照徐齐霖的估计,这样造出来的纸价格较为低廉,应该能够进行雕版印刷出书。
但在质量上,徐齐霖估计比不上麻纸,印出来的书时间长久会发黄。
而且,徐齐霖不打算印刷卷轴样的书籍,而是后世的那种旋风书。这无疑也是一种创新,对纸张大小的要求也不会太高。
徐齐霖给李二陛下解释一番之后,又接着补充道:“微臣以为,书籍本就是消耗品,除了要长久收藏的,常用的能保存十来年也足够了……”
依据后世的思 维,徐齐霖认为常用书籍不必在质量和保存年限上有太高的要求。就象教科书,还不是每年都印,每年都发,那质量可比现在要强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