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北起鲁东临清会通镇,南至应天徐州)的支流,则为大运河注入活水,保障了漕运的通畅。
阳谷张秋镇沙湾一带,就是这道黄河支流汇入运河的地方。
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沙湾再度决堤,会通河水渐绝,漕运断绝,京师物价一日三涨。
漕粮不得不改走海路,幸好此时永乐年间的海船仍在,虽然没了当时的鼎盛气象,不过沿着海岸线运运粮还是可以的。
只是用海船运粮,需得出动朝廷水师,耗费甚巨,治理运河、黄河,恢复漕运就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当时的右谕德(明代辅佐太子的一个官职,掌规谏太子,从五品,不少是挂名虚职)徐有贞经过实地考察,认为应采取设置水门、开凿支河、疏浚运河等手段,以疏塞浚通并举的方法平息河患,在得到兵部尚书于谦的首肯后,终获景帝批准。
景泰四年,朝廷升迁徐有贞为左佥都御史,全权治理运河、黄河。
随后徐有贞入驻张秋,亲自督治,在张秋到黄河、沁水之间开凿沟渠(即广济渠)、修建水闸(即通源闸)。
凡营建工程,明廷的惯例是“兵部拨军,户部支粮,工部止于办科”。
也就是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