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已经注意到,前十名的考卷,但凡第二篇文章,都主要论述“有匪君子”,而非“学而时习之”,这让考生们意识到,其实高明城认为的有文采的君子。一定是要经过磨砺。
这前十名的考生之所以能把论述点找准,需要对于人情世故有一定阅历,他们料想以沈溪十岁的光景,本经据说还不是《诗经》。见到这题目,一定会在“学而时习之”上大做文章。
沈溪在第二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排比句,将学而时习之的重要性展开论述。让更多人觉得,这篇文章也就那么回事。
可越往后看,考生们越惊讶。沈溪在作第二篇文章已经完全进入到考试状态。行文之间文采斐然,跃然纸上。与县试不同的是,沈溪在府试中没有藏拙,兴之所至,文章洋洋洒洒颇见功底。
本来还有人在抄写准备传阅,可在见到这篇文章后,那抄写之人似乎也愣神了,完全被带入到文章当中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当大声诵读这篇文章的人,读到这里时,在场的人一片惊讶。连读的人都停了下来,彼此间询问,从何处见过这两句诗?
要说一两篇时文或者是引用典故的古籍在场之人没看过,尚属情有可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