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设备、机器人,承担从医疗护理到盖亚大战的诸多事务,种类繁多的机器人,性能之强大简直就前所未有,人类则越来越相形见绌,甚至在传统的“智慧”领域也节节败退。
按照惯例,在信息技术领域中,每当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完成了一种原本只有人才能做的工作,就可以将该系统的算力,视作人承担同类任务时的等效算力。
换句话说,如果某计算机与人的功能一致,就认为大脑在完成此类工作时,处理能力与该计算机的算力相若。
这种对比,想一想也知道并不太准确,却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按照这样的思路,譬如说,自动驾驶系统的典型算力需求为100gflops,而一个普通成年人也能完成驾驶的任务,差不多可以和自动驾驶系统做的一样好,那么可以判断出,人类大脑的等效算力不会低于100gflops。
再譬如说,实时翻译系统的典型算力需求为1tflops,对同样能完成实时翻译工作,工作质量与计算机差不多的人而言,大脑的等效算力便不会低于1tflops。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更多,但方然的思考并未止步于此。
他知道,这种等效的办法不太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