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能力等指标去衡量前者,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何况这种办法,一般而言,只能确定大脑算力的下限,而不可能测得其上限。
这一判断,原理其实并不复杂,但即便信息技术领域的行内人,也不一定明白,甚至在历史上还得出过很多错误的结论。
譬如说,将构成人脑的约一百四十亿个神经元,与电子计算机cp中的一百四十亿个晶体管相比拟,进而认为人脑的等效算力,就差不多相当于晶体管规模14,000,000,000的cp之算力。
且不论神经元与晶体管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单看一看微电子、集成电路的进步,就会知道这种类比方式很荒谬。
随着技术、工艺与设计的进步,同样的一百四十亿晶体管,不同年代设计并制造出来的cp,实测算力的差别还是比较大,对比intel公司在十年前和今天的产品,同样数量的晶体管,所能实现的算力差距至少在三四倍。
cp的算力,显然不能只用一个“晶体管数量”来衡量,又怎能以此度量大脑呢。
这还仅仅是硬件的情形,不仅如此,软件方面同样有类似的情况,同样的功能,任务需求,采用的软件架构与算法不同,所需的算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