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心下惴惴。
更精密的侦测手段,植入电极、或者增强型扫描方式,研究机构里倒是有这条件,也不是什么新技术,在“旧时代”就已经投入使用。
但,就算动用这些技术,也没有在人脑、意识、思维认知等领域的研究发挥太大作用。
研究手段太匮乏,不敷应用,差不多可以这样讲。
只不过……
更先进、更有效的手段,其实是有的,但在核战前的世界一直裹足不前,原因,
则是从“伦理”到“风险”的诸多掣肘。
人类意识、思维、智力方面的研究,乍一看十分高端,仔细想想,对旧时代的顶层、有产者、统治阶层却并无切实的益处,因而,也很难放任研究者“恣意妄为”,冒着极大的社会舆论和伦理道德风险去行动。
说白了,要研究一个人如何思考,一个人的神经系统究竟如何运作,五大基本功能之中,“认知功能”是最难触及的,传统手段几乎无法奏效。
这种研究,简直就仿佛面对一台运行中的电脑,妄图仅凭其寥寥无几的指示灯,硬件模块的拼插,与系统运行时的风扇噪声,搞明白其正运行的是什么程序,正在进行的计算,具体细节又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