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粮本位,用粮食和棉花来作为结算货币,陈云就是以粮食棉花为基础,在上海打赢了金融战争,确立了人民币的信用。
粮本位就意味着社会资产都可以折算成粮食来结算,就连收税也以收粮食实物为主,比如明朝的田赋就是收的实物米和麦!
在明代一石米大约相当于现代150斤左右,在正常年景,一石米的售价约为银0.6两。
如果是灾荒年份,粮贵银贱,一石米可能涨到五六两银子甚至十几两都有可能。
而在明朝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也就五两银子而已,如果市场上一石米涨到五六两银子的地步,那么真的只有造反一条路可走了。
古代没有火车轮船,交通极其不发达,全靠牛马驮运或者水路运输,地方上收取的粮食不可能运到京城集中之后,再分发下去,这样路上的损耗恐怕都在一半以上,这是国家无法承受的。
所以古代的粮食都是采取的就近分配原则,就地收取,就地分发。
这个就地分发,主要供应地方上的军队、藩王宗室、官员薪酬支出,如果有大型的公共工程,比如兴修水利,修路,也直接用粮食来作为工作报酬来支付。
剩余的一部分运送到各地府县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