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太平兴国三年以后依次收复漳泉、吴越、北汉所立两浙东北路、两浙西南路、河东路,这样,太平兴国年间,宋应有京东、京西、河北、河北南、陕西、淮南、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北、荆湖南、西川、峡路、广南、两浙、两浙西南、河东等16路。
这一时期,路制调整无论是通过互兼、兼总,还是合并的形式,其总的趋势是趋向于合并成地域较大的政区。
这是由于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地区财政密不可分所致。
经过这一时期的调整,宋代路制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其后,两浙西南路,“雍熙二年,改福建路”。同年,荆湖并为1路。河北,“雍熙四年,分东、西路。端拱二年(989年),并一路”。
广南,端拱元年,分为东、西两路。至道二年(996年),置“广南东、西路都转运使”,而广东漕兼总两路。
同年闰七月罢。这样,至至道三年,宋分天下为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路、广南东、广南西,则十五路之制,终于形成。
不过此制的实际贯彻要晚1年多,因为直至咸平二年(999年)三月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