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式的电磁场来决定。
1897年英国汤姆生证实这些电子的电性是带负电性。而1898年由伟恩在观察阳极射线的偏转中发现带正电粒子的存在。
从粒子到量子,人类一直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粒子与波来描述“电”的世界。
量子学说的出现,使得原本构筑的粒子世界又重新受到考验。海森堡所提出的“测不准原理”认为一个粒子的移动速度和位置不能被同时测得;电子不再是可数的颗粒;也不是绕著固定的轨道运行。
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当微小粒子运动时,同时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称为“波粒二象性”,而薛定谔用数学的方法,以函数来描述电子的行为,并且用波动力学模型得到电子在空间存在的机率分布,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无法准确地测到它的位置,但可以测得在原子核外每一点电子出现的机率。
在波耳的氢原子模型中,原子在基态时的电子运动半径,就是在波动力学模型里,电子最大出现机率的位置。
随著科学的演进,人类逐渐理解“电”的物理量所能取得的数值是不连续的,它们所反映的规律是属于统计性的。
人类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段进步,甚至都需要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