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穿越小说 > 明鹿鼎记 > 【0452 用功中】
取结果,这算什么道理?

    对于明王朝来说,科举取士既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也是笼络读书人的需要。

    “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衔接为学与从政两端。如果单纯看考试结果,而致使北方诸省的士子丧失了“学而优则仕”的通道,使得他们不能被笼络进明王朝的官僚系统之内,明王朝就可能丧失掉这一大批北方士子的心。

    这样的政治代价是王朝的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需要从没有,但状元最后能成大器者可以说凤毛麟角,真正能挽狂澜于既倒名垂青史者可以说一个都没有。

    清末李鸿章、左宗棠讥讽科举科举选拔出的人才,问什么问题都是僵僵而不能对,废物点心一个,这也是为什么清末名臣干脆多用武将,到袁世凯连秀才都不是了。

    历史上屡试不低的才子名儒比比皆是,柳永、马致远、姚广孝、曹雪芹、蒲松龄皆如此,但这不能简单归结为科举难度高,不好考。

    而多是因为所在时代科场腐败,弊病丛生。那样的时代科举难考,考上的却并不一定比落第者才学好,但家世更好则是确定的。不公平而已,不是难度的问题。

    还要提一点,实行科举制度的所有国家都已经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