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g—2固然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基于原始设计的桎梏,rpg—2的加固结构并不是万能的,究其原因除了初始的设计短板外,再就是并没有将无坐力火炮的平衡原理充分开发出来,以至于火箭弹的高温高压根本无法及时有效的排放出去,滞留管体内的时间过长,导致外部加强结构再有效也架不住内部管壁的皲裂。
正因为如此,rpg—2的发射药自始至终使用的是老旧的黑火药,原因无他只因为黑火药的灼烧效应是众多发射药中最低的,可也就是因为采用黑火药作为发射药,rpg—2的射程只有很悲催的100米。
也就是说除了rpg—2除了在结构和重量上得到优化外,整体性能同二战时期德国后期使用的“铁拳”100没有本质的区别,直到rpg—2v2才得得益于对尾部的处理,才稍稍得到改善,但整体的缺陷还是没有得到本质的改变。
反观中国的二号无坐力火炮,犹如天鹅颈般40前部发射管急速后掠便是一整片几乎贯穿中后部的加固结构,从哪宛如肌肉虬结般高高隆起的厚度来看少说也有10左右,若只是如此众人或许会称奇,但绝不会吃惊的近乎震惊。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