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给河东的严授送去了一封询问的书信,然后才召见了军师祭酒荀攸,向他询问时下的对策。
荀攸在这桩事情上,是阎行心中认为的,最合适的一个参谋人选之一。
其他的人,如太师裴茂、河南尹裴潜、议郎卫觊、守弘农太守贾逵,他们这些人或是自己的妻族,或是在河东最早跟随初创基业的自己的良臣,阎行信重他们,可他们要么对袁、曹两人以及他们的势力了解不深,要么对时局还缺乏前瞻性的观察,要么就是身上背着汉室旧臣的包袱,都不能够在这桩事情的最后决策上真正地帮到阎行。
荀攸则不同,他对这个乱世人心的洞察,对汉室臣子的包袱也相对较轻,更重要的是,荀家在袁、曹、阎三家都有子弟出仕,邺城是荀谌,兖州是荀彧,河东这边则是荀攸。
在日常族中叔侄的书信来往中,荀攸不好说是否能够知道袁曹两家的多少内情,但至少对袁曹两家的战略、势力上,会比阎行手下的其他谋臣要清晰得多。
这就是阎行希望荀攸能够给自己建策的原因。
但很可惜,荀攸在这件事情上,给出的建策却是不如人意。
荀攸本人并不是一个热衷权谋的人,他胸有沟壑,却锋芒内敛,虽然被阎行拔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