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神佑天命的传言,这些军汉早就已经是他的人了。而军功田制度的推行,和一亩亩良田被真正的发到军汉们的手中,就更是让他们一个个都死心塌地。
从某种意义上说,赵构已经得到了这些军汉们的效死了。
武将们更是如此,甚至是许多的文官。
河北河东三路的州府县官儿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挂印而去的越发少了,原因就是他们在赵构这边看到了更大的利益。
别以为他们不知道赵构的那些作为会大大破坏了赵宋的文官政治,破坏了文人们用一百多年时间才形成的美好,然而他们自己却能从中受益,享受巨大的利好。
没几个人能忍得住这般的诱惑的。
人都是有私心的,真正大公无私的人能有几个?
赵宋的文人要都能顾全大局,都能大局为重,都能舍私为公,那天下还会是如今的天下吗?
所以,当这些人是私心泛起的时候,他们就算不会一门心思的为赵构效力,也绝不会离开赵构。
只因赵构许诺的是世袭罔替的爵位,是如秦汉一般可世袭罔替的爵位,是与赵宋往日的爵位制度大相径庭的另一套制度。
要知道,老赵家建元一百六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