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高考最后一门英语刚刚结束,标准答案便自动发到考生手中,体贴周到得让人牙痒痒,其中就包括我。
我一向坚定奉行“考完拉倒,通通揭过”的考试政策,一任考前如何坐立不安,考试中怎样如履薄冰,只要一交卷,种种一律踢到过去式,忘得一干二净,对题?绝不!估分?没戏!忆苦思甜?有病!如释重负?谈不上!
考试结束后三缄其口已然是很多考生的默契,彼此心照不宣中达成的共识,无论是非成败,总结是必须的,沉溺是危险的,我骨子里不认同事后交流,尤其在彼此心思都不单纯的情况下,一番别有用心的讨论比对更像是第二战场的较量,不同的仅仅是将火力重点转移到心态,个中惨烈程度根本不亚于考试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更加耗神费心。
当然,抵触一方面缘于有些人的心怀叵测,另一方面便是因为这种行为本身很无聊。
完了就是完了,时间是矢量,方向永远向前(当然穿越纯属意外),追悔莫及或是沾沾自喜又有什么意义呢,纯粹折磨脑细胞,浪费,究其根本,这种心态是找寻心理安慰的结果,情景再现的过程中,潜意识里试图说服什么,或是证实什么,通过人为干预,用虚拟的情境替换记忆中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