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南方气息,他更不是翁,这本书名字索性让他改名为《西坡对韵》。
其实到了李渔时,类似的书籍有很多,如《初学晬盘》、《训蒙骈句》、《声律启蒙》、四字版的《龙文鞭影》等,有明朝的,有清朝的,多了就不稀罕。即便多,它在后世影响也不小。况且它破天荒地,出现在宋朝。
各个士子看着这些文字,一个个浮想,若是孩子们将它们熟背下去,那确实是降低了他们学习诗词歌赋的难度。
这个想法……明清时那么多本有关韵脚的蒙学,又出了多少优秀的诗人词人。
“上面还有……”
书架上面还有一大排《西坡对韵》,且更厚。
许多士子将它拿下来翻看。
看后,皆茫然地问:“有如此凶险?”
这部分西坡对韵便是夹杂着刘昌郝所写的那篇文章,《黄嵬山论》。
属于宋朝还是契丹的,刘昌郝不去论述,只是先描述宋朝河东地形、太原城、河东边防的松懈,用此来论述,将大部黄嵬山割让给契丹人的凶险。
同时,刘昌郝还根据他手机上的资料,手绘了雁门关、黄嵬山一带的地形图,黄嵬山与山南边的地形图,以及整个河东的地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