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领导下,爱尔兰人一面提升造船业的规模效应,对一大批中小规模的造船厂实施合并或联营生产,一面推广美式部件预制法等先进的造船工艺,提高了现有造船设施的运作效率。根据爱尔兰工业部门的预计,通过推行这些积极举措,爱尔兰的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建造能力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造船业的预期利润也将达到相当可观的程度。
现代造船业需要消耗大量的工业原料,优质钢材当其冲。从1916年到1932年,爱尔兰的冶金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规模和质量都获得了长足的展,35o万吨钢铁的年产量足以使得爱尔兰迈入现代化的强国之列,人均钢铁产量甚至已经位列世界前茅,但建造船舶、生产汽车、制造军火、扩建港口、修造桥梁等等都需要钢材,爱尔兰的钢铁产业不足以同时满足本国所有工业部门的需求,和平时期每年需要从欧6国家进口数十万吨钢材,战争爆后,钢材需求激增,在政府机构的统筹调度下,爱尔兰的钢铁供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策略,即一方面积极扩大供给,一方面实施生产配给,这固然保证了爱尔兰的战时工业运转,但相应增加了产业成本、压缩了经营利润,而且不可避免地付出了额外的代价——在1933年5月至11月的半年时间里,共有22万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