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钢锭在航运途中损失,而这笔损失大部分都算在了爱尔兰头上。
钢铁工业的运转当然离不开铁矿石和煤炭的供应,而这两种原料在爱尔兰本土没有丰富的储量。两次大战之间,爱尔兰早期主要从法国、瑞典进口这两类矿产,三国经济同盟形成后,西班牙成为了爱尔兰最主要的矿产供应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使得双方长期保持着互惠互利的贸易往来,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压力骤然而至。从1933年5月2o日爱尔兰货船“克朗梅尔游行者”号被击沉开始,爱尔兰岛与伊比利亚半岛之间不到1ooo公里的海上航线俨然成了一条让海员们闻之色变的死亡地带,截至1934年4月,总共有171艘爱尔兰船、52艘德国船、34艘西班牙船、15艘法国船被击沉,16oo多名船员葬身大海,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爱尔兰王国在1919年前后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
正因为存在这种强烈的互补性,爱尔兰掌权者对威尔士的野心从不列颠战役初期的一些军事部署就能够瞧出端倪——同盟国军队在威尔士的登6进攻地点选在了以农牧业为主的科恩半岛和安格尔西岛,同盟国空军的轰炸均有意避开了那些工业集中的威尔士城镇和所有大型煤矿,而在突破科恩半岛东端的英军斯诺登山区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