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生产的坦克上,到处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孔洞,例如,装配不合理的车门、窥视孔、观察缝、枪炮发射孔、手槍射击孔等等——因此,在装甲上布有大量缝隙,而处于烘热状态的熔化铅可以乘隙钻入车内。当带有铅芯的弹命坦克表面时,弹体首先被撞扁,接着铅芯被从壳体内挤出,形成一个以圆周状向外辐射的“溅射体”。在高速碰撞的作用下,铅芯已近乎变成流体,并以近乎爆炸的速度向四周扩展。在1 范围内,这种“溅射物”具有致命性的杀伤效果,并且这种高速运动的铅质流体,可以通过各种裂缝进入坦克内部。在通过缝隙和接合部进入坦克战斗室的铅质“溅射物”的作用下,无论是炮手还是车长都逃脱不了死伤的命运。这种作用对士气的影响十分严重。为了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曾经试制过一种十分原始的防护面具。这种面具由一付护目镜和一个缝在皮革上的锁甲面盾组成,护目镜和面盾接在一个重量非常轻的头盔上。这种办法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然而,没有人能戴着它进行战斗,因为戴护目镜向外观察时,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而戴着皮革面具又热得使人无法忍受。因此,坦克乘员们宁愿冒伤亡的危险,也不愿使用这种东西。
自1915年以后,德军曾经给其机枪射手和阻击手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