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郡和粤东郡的盐作坊已将煎盐改为晒盐,工本减少,产量大增,盐的产区扩大了,原本对老百姓非常有利的,可盐税却是清和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一引盐(小引200斤,大引300斤)课税为20——30两银子。
官盐不仅价高质次,人为划定销售界线,造成边远地区无盐可食,居民不得不参与私盐贩卖。既有需求,又有供给,这样私盐就有了它存在的可能性。官府无法控制的盐经走私渠道进入市场。
尽管朝廷严厉打击私盐,但私盐仍屡禁不止。即使有官盐的地区,私盐仍可以凭借价格优势进入。朝廷对私盐禁管制越严格,私盐贩卖反而越活跃了。
当时儒林县人们的食盐奇缺,都是本县的脚夫走路去粤西郡肩膀挑回来,往返八九百里,因而盐挑回来后,价格不菲,一斤盐可以换到一担谷子。
龚昌遇参与贩卖私盐,祝启室也是进过一番深思熟虑的,一来可以让龚昌遇见识一下经商的艰难,二来暗中了解一下粤西郡“拜天帝教”的动向。
一进枫木界,血气方刚的龚昌遇总会走在挑盐队伍的最前面,不但没有失落感,还把挑盐当做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在他看来,投入为数不多的成本,就可以获得高额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