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下水的坡降与地面坡变相差不大,这就为开挖坎儿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吐鲁番土质为砂砾和粘土胶结,质地坚实,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这又为大量开挖坎儿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凿井人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出一口口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古代西域农民,正是凭借这独特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才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坎儿井的最早记录出现在魏晋时代,唐代更有诗歌生动描述了坎儿井,如李群玉《引水行》云:“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罗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可见坎儿井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发明创造。仅吐鲁番一地,坎儿井的长度就达到五千多公里、总数一千一百多条!工程繁大浩重,使得坎儿井得以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华夏古代的三大工程。王国维更是做出了公元前即有坎儿井的判定。坎儿井大小不同,小者内部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