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惫不堪的子弟乡勇,出城约战更是不能,就只有这样眼睁睁的看着那个要塞,如一把尖刀般直抵在自己的心口咽喉却是无能为力。
看看依旧在寒风里瑟瑟发抖,抱着刀枪一脸麻木的卫所军户,想想这个还有些血性有些良知的千户,张元倒是由衷的钦佩了。
(以上境况非本人杜撰,历史上有书可查。)
明朝的军制,开初是寓兵于农。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军民分籍制度,编为军户的农民世代为兵。政府把他们按照卫所的编制组织起来,进行屯田。沿边卫所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名军士给田五十亩和耕牛农具。收获所得以十二石归军士自己食用,余下的作为本卫所军官的俸粮和储积。在这种制度下,政府只对屯田情况进行督察,不用给饷。所以朱元璋曾不无得意地说:吾养兵百万,不费民间一粒粟。可是,后来法久弊生,军队的屯田多被军官、豪右和内监占夺。即如卢象升所言:“塞上民田少而军地多。因循日久,俱为豪右所占。是以屯日益窘,军日益贫。甚至当军者无地,种地者非军,豪强侵霸以肥家,公私因是而交困。”英宗以后,沿边的战事逐渐增多,“疆场戒严”,相应而来的是军队训练和戍守的时间增加,农事自然受到影响。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