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胜利者的心态,蒙古人带着这种优越感实行了民族等级制度,在这个等级中,汉人和南人处于最后,如果他要推崇儒家文化的话,那么南人和汉人的地位就不可避免地要提高,面对这个矛盾蒙古人采取了形式上的运用,也就是说在蒙古贵族有意识的采用汉制的时候他们是把它当作权宜之计。
但是历史有它的必然性,在文化上蒙古人又不可避免地要被先进的中原文化所征服,这就使得蒙古人在历史进程中渐渐有了汉化的倾向与发展。所谓的汉化不是汉族把其他民族完全同化,这个汉化是一个异族吸收汉族文化的过程,是个量变的过程,程度有深有浅。
与辽金夏相比蒙古族的汉化程度显然并不深,并且蒙古族的汉化道路实在是曲折而又艰难的,特别是在蒙元时期。在这个时期有一个人物对蒙古族的汉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之所以能推动当时的汉化是因为他是个汉化的辽贵族,并且他在窝阔台时期主持了蒙古国对中原地区的行政事务,借助蒙古军国主义政府的力量从文化和政治上推动了汉化。耶律楚材的改革在当时并没有取得完全的成效,但他对后来忽必烈及其后代的具有汉化性质的政策的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